
享譽全球500多年的奧地利國寶-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今年再度受邀訪台,這次我們公司洽談到兆豐國際商銀財富管理冠名贊助,從10月28日起在台中、台南、高雄、新竹、中壢等地巡迴演出,今天則是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最後一場。
今年來台演出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由布魯克納團擔綱,指揮為義大利籍的馬諾洛•卡寧(Manolo Cagnin),帶來的曲目十分多元,包括莫札特、舒伯特、約翰•史特勞斯等奧地利作曲家作品,世界各國民謠,以及風靡全球的音樂劇《毛髮》(Hair)、《屋上提琴手》(Fiddler on the roof )、《真善美》(Sound of
Music)、《搖滾福音》(Godspell)中的暢銷歌曲。
這是我來芬達快兩年執行的第一場古典藝文活動,從在製作電視廣告帶時就對廣告演唱曲目《噢!命運女神》(O Fortuna)
(據說這是維也納少年合唱團500年傳統的經典曲目)
印象深刻,剛好有多出一張公關票,於是就和客戶一起進場聆聽,本來一直很忐忑不知道聽到後面會不會想打瞌睡,但出乎意料的,看著小朋友們唱歌的表情以及一舉一動,會覺得很有趣,甚至可以忽略指揮偶爾談錯的鋼琴音或是一些專業性的東西,可能畢竟是小朋友,在台上演出,站久了,就會發現有的開始輕微的甩動身子,或是趁答謝觀眾掌聲鞠躬時,抓抓頭髮抓抓臉,或是眼睛瞄來瞄去的....但我都覺得這些動作很可愛。
節目編排部分,上半場多是一些經典歌曲,到了下半場,整體曲目及演出安排更顯活潑,為了亞洲巡演,他們特地練了幾首中文歌曲,像是大家小學音樂課一定唱過的《送別》(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......)
以及《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》(芬芳美麗滿枝芽,又白又香人人誇.....),當中文歌出現,全場觀眾都相當的High,有時主秀的小朋友會坐到舞台邊緣,要大家一起拍著手,或是下舞台走入觀眾群中互動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唱音樂劇「屋頂上的提琴手」中的《如果我是有錢人》(If
I were a rich
man),負責主唱的小朋友邊唱邊演,豐富的臉部表情,非常引人入勝,整個演出結束,我整個人心情大好,而且超想跟這些小朋友們拍照的.....哈,我想我應該是最沒在認真工作的人吧!跟同事們把東西整理好後,剛好主辦有安排小朋友和指揮幫觀眾簽節目手冊及拍照,我也像個小粉絲般的去找了張相,算是工作的紀念囉!
【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Vienna Boys' Choir
簡介】(資料由傳大藝術提供)
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創立於1498年,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,也是最著名的合唱團。海頓、舒伯特等音樂家小時候都曾是該團團員。1918年之前,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只被允許在宮廷、皇家教堂彌撒以及國宴中獻唱。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與維也納愛樂以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,都維持著歐洲皇室自1498年以來的音樂傳統,也就是每週日固定在維也納皇家教堂獻唱彌撒。1918年哈布斯堡帝國 (Habsburg Empire)殞落,1921年接任皇家教堂理事長的喬瑟夫.許尼特 (Josef
Schnitt),他將合唱團改為私人組織,將皇家男童合唱團正式更名為維也納少年合唱團,團員所穿的皇家制服也變成湛藍的水手服,自此成為合唱團的時尚標記,由於當時奧國政府已入不敷出,因此團員從1926年開始,在教堂以外辦音樂會,演唱經文歌、非宗教歌謠及自創的兒童歌劇,造成空前的轟動,成為炙手可熱,各地爭相邀請的合唱天使。
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團員年齡介於10至14歲,他們都在特定的學校就讀,從幼稚園到小學,男女童都接受完整的音樂與通識教育,10歲時,最優秀的男童獲選加入合唱團,並指定參加世界巡演,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每年約舉辦300場音樂會,觀眾超過50萬人次。
近年來,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與維也納愛樂、維也納交響樂團、奧斯陸愛樂、匹茲堡交響樂團合作演出,客席指揮包括布雷茲、哈農庫特、楊頌斯、祖賓梅塔、穆悌、肯特中野與小澤征爾。合唱團團員同時也參與多家歌劇院,特別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歌劇演出。
另外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跨界演出與錄音也大獲成功,包括1970年改編的披頭四無伴奏曲目,2000年則錄製首張流行專輯,演唱瑪丹娜、席琳狄翁、羅比威廉斯等人的暢銷歌曲,這張銷售冠軍大碟獲奧地利阿瑪迪斯音樂奬提名,合唱團近年也參與數部電影原聲帶的錄製,包括美國1996年的《驚悚》、1999年的《異次元駭客》、2001年的《長島迷情》以及日本2000年的《男孩唱詩班》、《小叮噹》。